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外围体育投注app > 政务要闻

乡村蝶变 向美而行

阅读次数: 作者:记者 汪玉 信息来源:池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5-05-28 08:14
[字体:]

近年来,我市持续推动“景村融合”“产村融合”“城乡融合”“三治融合”,加快建设山水池州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

乡村蝶变 向美而行


图为群山环抱中的石台县大演乡新火村。记者 张延鹤 摄
  冷清村庄变身网红打卡地,游客纷至沓来;一条条生产线建在田间地头,农民就近就业增收;家风馆里传美德,非遗传承焕新颜,乡村和谐气象新… …初夏已至,池州的广袤乡间,村村各美其美。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浙江“千万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及省委市委关于美丽乡村建设部署要求,持续推动“景村融合”“产村融合”“城乡融合”“三治融合”,加快建设山水池州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619个,覆盖82%的行政村,占比居全省第一;全市三批共35个村获批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获批比例居全省前列。
  山水为画,村景共融

家门口的风景成了网红打卡地
  初夏时节,万物竞秀。距离牯牛降风景区仅2公里的石台县大演乡新火村,群山环抱中,白色民居错落有致;水泥路宽敞整洁,路灯伫立两旁;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或锻炼身体,或闲话家常,处处洋溢着幸福与惬意的气息。
  “ 和美乡村建设让村子大变样!路宽了,灯亮了,住着舒坦,游客爬完山也来我们村里转转。”村民檀世清笑着向记者分享村里的变化。自2023年入选安徽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以来,新火村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生态资源,以产业富民强村为主线,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基础,流转323亩土地,打造包含夜经济核心区、滨水游乐区等七大功能区的和美乡村项目,于去年年底投入使用。“项目落成后,人居环境改善了,游客多了,农家乐火了,还提供就业岗位,不仅带动村民增收,村集体收入也增加了。”新火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绍军介绍。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千万工程”一项重要内容。放眼全市,像新火村这样实现华丽转身的村庄不在少数。良好的村容村貌,构成“景村融合”的底色。
  目光向东,位于九子岩景区山脚下的青阳县朱备镇东桥村,通过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让村庄变景点,不少村民把自家房屋改造成民宿,打开致富的新门路。“起初回来开民宿,我心里直打鼓,就怕村里太冷清,没人愿意来住。”村民黄乔娇蜕变成民宿主理人,在自家院落里给宾客泡着当季新茶,她身后的池塘里,红色锦鲤穿梭在莲叶间。她自信地扬起嘴角,“过去一年里,我家民宿营业额接近120万元。”
  把游客“流量”变成“留量”后,当地民宿又开始琢磨新“玩法”。“我们可以融合镇内各种业态,像老街村咖、东九华星野露营地、龙溪油坊等,与这些新场景之间相互分享客户资源,增强游客体验。”东九华民宿联盟会长梁胜利说。
  近年来,我市农文旅融合成效显著:贵池区里山街道元四村、梅村镇霄坑村,石台县矶滩乡洪墩村等7个村获评省首批“特色旅游名村”,另有多村入选省乡村旅游“精品主题村”“特色美食村”。全市打造“少间·笙笙慢”“ 卧龙居”“半山腰”等20余个高端民宿品牌和“瑞昶·硒源康养度假酒店”“ 圣天地·臻硒度假中心”“云庐瑜伽静养中心”等10余家高端康养中心。2024年,全市民宿接待游客217.5万人次,营收7.538亿元,“皖美休闲旅游乡村”品牌效应凸显。
  产业落地,富民兴村
  家门口的“饭碗”香又甜
  眼下正是金耳生长旺季,东至县尧渡镇管山村村民周清华一早出门,骑车几分钟就到了家附近的工厂上班。“过去常年在外务工,现在成为家门口的‘ 上班族’,能赚钱,也能学技术。”在村里的金耳智慧菌房示范基地,他向记者分享自己的返乡心得。
  2023年,管山村通过引进东至渡水金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尧渡镇村兴公司建设食用菌智慧菌房种植实验基地,占地面积22.4亩,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该项目采取村企共建的经营管理模式,预计每年能为村集体增加50万元收入,并提供30多个就业岗位。
  “ 金耳是‘耳中贵族’‘菌中燕窝’,营养丰富,借合作企业的销售渠道,村里金耳供不应求,村民也不愁没班上!”管山村党总支书记徐文忠说。
  当下的广袤乡村,越来越多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在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同时,正在重塑“乡村经济DNA”。
  贵池区马衙街道金山村村民方国英,种了半辈子田,这两年成了“双薪族”,既收地租又领工资。“我把家里5亩地流转给村企金山畅通智慧农业公司,他们专业团队进行机械化耕作、标准化种植,从没想过种田这件事,这样值得。”方国英说。
  这两年,金山村流转承接本村和周边村耕地10000余亩种植水稻和油菜,实现以金山为核心的区域“农业大托管”。“农户每年能拿到土地流转租金,有劳动能力者可进入农业公司务工,赚取薪金;到了年末,还能依据村集体收益获得分红股金。”金山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正德说,“大托管”打破了户界、组界,由村里的农业公司对流转土地进行全程管理,并聘请种粮大户提供机械化服务,这种模式让土地集中连片、统一经营,土地效益也因此跃升30%。
  在取得初步成效后,金山村并未止步。今年,该村分层托管模式再升级,从育苗到加工全链条发力,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正在加速成形。
  产业振兴路上,各村各有高招。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科科长王永伟介绍,我市深耕“一村一品”,先后培育出九华黄精、竹业、池州鳜鱼等六大特色产业。去年,九华黄精、池州鳜鱼、富硒三大产业年产值达120亿元,同比增长50%,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德法并举,文化润心
  家门口的“文化客厅”暖人心
  在石台县西部黄湓河畔,素有“石台粮仓”之称的小河镇东庄村,一座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的“硒阅·东庄”,以“多媒体+纸质书”的融合模式,为周边群众铺就了一条家门口的“书香之路”。走进“硒阅·东庄”,2000余册图书整齐陈列,200多个舒适座位环绕其间,空调、饮水机等设施一应俱全。自去年建成以来,这里日均接待村民游客近百人,农家书屋、村史馆、多功能活动室和观影室成为最受欢迎的空间。“ 孩子放假就往这儿跑,有书看、有空调吹,还有志愿者帮忙照看,我们干活都安心。”村民彭大姐指着正在儿童阅读区看书的孩子说,如今这里不仅是孩子们的“第二课堂”,更是村民的“文化客厅”。
  文化润心是“三治融合”的发力点,当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治理“硬支撑”,自治、法治、德治的实践便在各村落地生根。
  每个月的4日、14日、24日,都是贵池区里山街道元四村党委书记章谦的重要工作日。“过去村民有事找不到人,现在每月逢四就是‘全村大会’,谁都能说上话!”章谦介绍,村两委依托传承千年的《章氏家训》,建立“党委书记总负责、两委成员包组、党员骨干带头”的议事架构,让说事会成为党群“连心桥”,将德治融入基层治理。每当“逢四”的日子,该村25个村民组按片“赴约”,村民们围坐村部会议室或田间地头,把家长里短、发展难题等全摆上桌面讨论。截至目前,已解决群众诉求155件。
  元四村的“逢四说事”让村民自治疏通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而在九华山下的老田村,村民们则通过文化传承找到了乡村治理的另一条路径。
  位于九华山风景区九华乡的老田村,即便在工作日仍游客如织。漫步青石板路,清澈的玉带河穿流而过,2000余年历史的古建筑群静立河畔,诉说着岁月流转。这座始建于西汉的古村落,曾因年代久远而略显破败。
  如何让历史“活”起来?如何让传统美德浸润乡村治理?老田村在文化传承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中找到了答案。“那些年,我们成立古村落保护发展协会,发动老人们聚在一起回忆往昔、讲述村落故事,挖掘本土文化根脉。村民们深受感染,主动让出河畔菜地,人人参与环境整治。”回忆往昔时光,老田村党支部书记吴朝华感慨道。
  如今,村里多处文物古建筑修缮一新,还衍生出古家具古陶展览馆等现代文教空间,依托老田吴家风文化打造的家风馆,不仅成为村民处理纠纷、娱乐看戏的场所,也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感受吴氏家风文化。
  在和美乡村建设中,各村深度挖掘“诗文化”“孝文化”“舜耕文化”“陶公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元文化内涵,加强对“目连戏”“傩戏”“罗城民歌”“青阳农民画”等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表达。全市改造和新建农博馆、村史馆、文化大礼堂、文化大舞台等场所和设施共14个,建设“硒阅”等公共文化空间12个,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正在形成。
  从“千万工程”到“和美乡村”,从环境整治到产村融合,从文化浸润到治理创新,近年来,我市坚持党建引领、多方参与、系统施策,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治理效能与群众满意度“双提升”,一幅幅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池州大地上徐徐展开。
  和美乡村何其“美”?答案就在池州的山乡田野之间。“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不断放大优势、补齐短板,推进‘景村融合’‘产村融合’‘城乡融合’‘三治融合’,持续深化人居环境整治、切实抓好乡村产业发展、积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不断提升乡村善治水平,真正让和美乡村成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彭永忠表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