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不用出门,在家拿手机就把社会救助申请办好了。”7月1日,贵池区里山街道元四村村民章好养赞叹道。今年4月,正在工地干活的他突感身体不适,经医院检查,确诊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和甲亢,医生叮嘱其避免重体力劳动。
“我现在得长期吃药,重活也干不了,儿子还在上初中,每年学费加生活费将近3万元,负担很重。”正当章好养为生计发愁时,元四村社会救助协理员程小红在走访中了解到他的情况,指导其通过“皖美救助一点通”微信小程序,顺利提交社会救助申请。“4月份申请,5月份就拿到了低保补助金,感觉生活又有了盼头!”章好养说。
章好养足不出户成功申请社会救助,是我市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运用数字化手段优化重塑社会救助办理流程,全面提升社会救助质效的真实写照。
过去,我市遇困群众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时,需到户籍所在地乡镇(街道)社会救助窗口,提交身份证、户口簿、残疾证、病历等相关纸质材料,填写《低收入人口申请及诚信承诺书》《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授权书》,且需要所有家庭成员到场签名确认,不仅耗时,而且费力。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提升群众办事时效性和便捷性已成为社会救助领域改革的必然趋势。为突破传统纸质申请的繁琐流程和时空限制,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2022年至2024年,我市投入300余万元,先后建成社会救助大数据信息平台和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平台,打通15个部门、27家银行民生数据信息通道,实现低收入人口信息实时核对和动态监测预警。同时,优化升级系统功能100余项,打通“皖事通”APP和“池州民政”微信公众号等便民服务通道,推动困难群众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让社会救助触手可及。
我市将两大平台系统数据贯通,大力实施“一次申请、分类审核认定”机制规范化和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远程电子授权改革,运用人脸识别、电子签名验证技术,在全省率先开展“码上”远程电子授权试点。“依托两大平台,我们全面推行社会救助网上申请、电子授权、在线受理、入户调查在线填报和‘双向承诺’电子签名、在线联审联批、告知书在线签收等‘全程网办’,让困难群众提交申请‘足不出户’,异地授权‘随时随地’。”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工作人员姚伟说。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在推行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特殊申请对象,如老年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难以独立完成线上申请。”姚伟告诉记者。针对这些特殊困难群体,我市优化办理流程,建立多层次服务保障机制:对于办理申请存在困难的群众,各村(社区)社会救助协理员主动上门提供“帮办代办”服务;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申请人,由监护人代为办理授权及申请手续;对于面部烧伤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因身体原因无法完成电子授权的特殊个案,创新开通乡镇(街道)工作人员代授权通道,由两名以上工作人员现场核实后代为办理,真正实现救助申请“零障碍”。
得益于这一服务保障机制,青阳县蓉城镇五星村村民任良田在短短半个月内享受到救助政策。44岁的任良田患有智力和肢体多重残疾,与同样残疾的父母一起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而一直承担其生活开支的哥哥去年又查出癌症。无奈之下,哥哥决定为他申请社会救助。“我们在帮任良田申请社会救助时,由于他眼睛过小且智力残疾,无法完成人脸识别所需的眨眼、转头等动作。于是工作人员通过代授权功能,于3月14日帮他提交救助申请,不到半个月就完成了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审核认定程序,并在当月为他发放了临时救助金。4月份任良田被正式纳入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救助范围。”五星村社会救助协理员王浩俊介绍。
改革不仅为困难群众带来便利,也为基层工作人员减负赋能。“过去,线下收集完善救助对象纸质材料后,我们还要进入低收入系统,手动录入救助信息并一对一核对。现在,申请人信息网上提交后自动生成电子数据,我们直接线上受理、在线发起核对,无需重复录入数据,还有系统智能监管提醒,工作效率大幅提高。”贵池区清风街道民政所工作人员叶婷告诉记者,以往,审批环节需组织线下审批会议,由于要召集一半以上审批小组成员到会,常常因人员召集困难、会议召开不及时,导致审批时间长、进度缓慢。“一些群众会觉得我们故意拖延,产生不满情绪。”叶婷坦言。如今,线上联审联批替代线下审批会议,实现救助审批掌上办、随时办、随地办,工作效率显著提高,群众满意度大大提升。
“ 数字化改革,将我们从繁杂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也让我们有更多精力下沉社区、服务群众。”叶婷说。在一次入户走访中,他们了解到城北社区的孟庆柱家庭突遭变故、失去经济来源,便引导他申请社会救助。“多亏了社区指导,有了这笔低保补助金,我们家的生活也多了一份保障。”孟庆柱表示。去年以来,清风街道已走访摸排60多户困难家庭,为符合条件的30余户及时办理社会救助。
经过改革,我市社会救助业务办理时间大大缩短,实现困难群众满意度、社会救助质效双提升。2024年以来,全市网上申请救助困难家庭5100户次,社会救助领域信访件同比下降77%。接下来,我市将不断完善社会救助服务保障体系,持续优化社会救助大数据信息系统功能,通过技术赋能构建智慧救助新模式,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精准的救助服务,切实兜住兜准兜牢民生保障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