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聚力科产深度融合,通过精准对接需求、搭建合作平台、强化政策支撑等举措,全方位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聚焦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科研资源的精准对接,扎实开展“进高校、进园区、进企业”服务活动,累计挖掘企业技术需求74项、征集高校科技成果200余项。其中,推动安徽工程大学深入我市70余家企业实地调研,围绕材料改进、产品研发等提供针对性技术支持9项;平天湖半导体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展车规级芯片等功率半导体器件检验检测,助力企业突破技术瓶颈,加速产品升级。
依托重点平台与重大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一批高价值成果实现产业化应用。铜冠铜箔公司与江西理工大学联合攻关,成功开发厚度1.5-5μm载体铜箔新产品;依托第三届科交会、安徽“双创汇”等平台,推动14项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总金额达45.95亿元。武汉理工大学“高抗蚀胶凝材料及碳矿化材料技术”已在益沣石化实现转化,双方合作成立安徽圭臬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达30亿元,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持续完善创新服务支撑体系,保障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顺畅运行。针对技术合同登记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开展专项培训,提升市场主体技术交易规范化水平。今年1至7月,全市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94.6亿元,居全省第7位,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89.1亿元,居全省第5位,技术交易活跃度持续提升。同时,积极落实2024年度科技创新政策兑现工作,已兑现“免申即享”类奖补项目192个,发放奖补资金1917万元,以“真金白银”为创新主体减负赋能,进一步激发全市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